2011年7月27日 星期三

聚落與文史組。七月十六日工作紀錄

一、主題活動+操作概念


主題:成果發表
n             成果發表開幕
邀請校方老師、學生及家長共同參與工作坊的成果發表。由廣達基金會播放工作坊連日剪輯的影像紀錄,陳惠民老師開場引言。
n             發表I:生態觀點的校園規劃
陳信甫老師組首先發表生態觀點的校園規劃方案。
n             設計II:圖書館設計案
陳正哲老師組、陳惠民老師組、郭一勤老師組,依序發表各組的圖書館設計案。
n             綜合討論
陳正哲老師主持,帶領學校老師、學生與家長,及評圖老師們共同進行意見回饋與綜合討論。
n             結業式
舉行結業式,由OURs頒發本次工作坊修業證書。


二、實作


n           發表I:生態觀點的校園規劃
1.            陳信甫老師組首先發表生態觀點的校園規劃方案。學生進行簡報,說明地方生態資源與整體校園(含週邊區域)的規劃概念。
 生態觀點的校園校園規劃報告

 工作營學員進行模型空間說明

 學校志工媽媽發表回應


n           設計II:圖書館設計案
1.            陳正哲老師組、陳惠民老師組、郭一勤老師組,依序發表各組的圖書館設計案。各組分別以簡報、模型、圖面進行說明。
2.            小組內部安排簡報順序並設計故事橋段。
 頒發工作營修業證書。


n           綜合討論
陳正哲老師主持,帶領學校老師、學生與家長,及評圖老師們共同進行意見回饋與綜合討論。




三、發現與討論


§             為了讓學校小朋友能更了解本次工作坊的各組成果,現場不斷調整小朋友位置與模型的關係。普遍來說,工作營學員們也在簡報方式上相較於第一階段的報告,採取了更親切易懂的方式。透過現場學校小朋友的反應與互動,工作營學員應更深刻體驗到「參與式設計」最重要的交流與回饋的核心精神。
§             從大人的回應來看,模型較圖面更吸引人的注意,而完成度越高的模型對非專業背景的使用者來說更能完整傳遞設計概念,促成雙方的討論與共識。
§             短短的兩個小時其實很難對使用者完整表達每一個設計的內容,使用者也會難以快速消化全部的設計方案。因此,使用者在兩個小時輪番上陣的簡報中聽取說明,除了表達對工作營學員努力的認同與鼓勵外,比較具體回饋對每一個方案在空間設計上的進一步意見。
對於工作營學員來說,在成果發表之後,未能有更充裕的時間分享整個工作營操作過程的經驗,以及缺乏大團隊(各組間)的彼此交流,這是比較可惜的部份。

聚落與文史組。七月十五日工作紀錄

 一、主題活動+操作概念

主題:設計交流二
          設計IV:小組工作_設計發展
              工作營學員整合一案繼續發展。
           設計V:共同討論_學校使用者參與設計
                加入學校使用者,包含老師與學生,與工作營學員共同討論設計概念。
            設計VI:小組工作_設計成果作業
                     工作營學員修正設計,準備隔日成果發表的模型與圖面。


二、實作

n           設計討論IV:設計草案發展
1.            接續前晚,繼續以新舊建築空間重整與不同空間功能的細部設計,進行分組工作。
2.            階段性組內發表並進行綜合討論,並逐一比對與學校老師、學生所討論之空間問題,是否進行適切的處理。
3.            對隔日的成果發表進行前置作業討論,選定成果形式並確認責任分工。

組內發表與評論

                                                                 工作營學員帶領學校小朋友進行空間紅點遊戲

n           設計討論V:學校使用者參與
1.            這天主要由工作營學員,帶學校學生進行細部空間的意見交換。透過1/20的大比例空間模型,讓小朋友以貼紅點與繪圖的遊戲方式,標示出他們喜歡的空間,進行討論。
2.            透過大比例模型也和學校老師進行細部溝通,釐清空間內部的形式需求。
3.            工作營學員紀錄過程並整理成果,回饋到整體設計裡。
小組學員共同討論設計與工作進度


                                                                                          

n          
設計III:小組工作_設計草案發展
1.            根據成果發表前的可工作時間,重新協調工作內容與進度,依據個人專長分工合作,進入成果製作階段。
2.            趕工。
                                           
                                                                                          與零食共同奮戰的趕工夜




三、發現與討論



§             工作營學員面對如何理解小朋友空間意見,以大比例空間模型採取遊戲發表的方式,就相當程度能導引出小朋友的「空間感受」與喜惡。然而小朋友標示出了喜惡後還不夠能成為空間設計的意見,在遊戲情境裡的問答過程中,工作營學員仍需要維持一定的專業判斷,才能進一步分析釐清空間感受背後隱藏的意義(例如喜歡洞穴般的空間設計是因為安全感、還是因為樂趣,就影響了更細緻的設計決定與空間型態),進而轉化到設計概念裡。
§             主要以小組學員的共同討論來決定工作內容,因此如何定案、何時定案,會壓縮下一步進入成果製作的時間。團隊的討論是否順暢、工作營學員相互交流關係的順暢、概念設計是否能落實圖面,會環環相扣影響設計產出以及具體的工作進度。
                進入成果製作後,如何更有效率的團隊合作變成這個階段的重點。此時空間專業與非專業背景與的同學,往往會面臨專業(模型與圖面)分工的問題。當分工難以避免,重要的是保持團隊工作氛圍的共識和凝聚力,尤其非專業背景同學的工作投入。

聚落與文史組。七月十四日工作記錄

一、活動

主題:設計交流一
n             設計I:小組工作_設計概念發展
說明基本設計課題。工作營小組各自進行討論開始發展設計概念。
n             設計II:共同討論_學校使用者參與設計
加入學校使用者,包含老師與學生,與工作營學員共同討論設計概念。
n             設計III:小組工作_設計草案發展
                     工作營學員繼續發展設計草案。


二、實作

n           設計討論I:設計草案發展
1.            重新分組,由工作營協調老師說明第二階段的操作方法與基地條件。
2.            小組共同進行圖書館基地觀察與討論,並相互交換前一階段分組的重要議題與看法。
3.            共同依據設計要求釐清並確認既有空間特點、問題、條件與限制,綜合討論未來所需空間的功能與基本需求。
4.            進行各自的發想與設計。包含各項空間功能與定位、特別關注或重點的空間品質設計概念。
                                                                 小組老師帶隊進行基地空間問題討論


                                                    各自進行初步的空間需求、組織與發想

n          
設計討論II:學校使用者參與
1.            加入學校老師與學生。由小組學員首先對學校老師與學生說明各自的構想,利用圖面、模型表達設計概念。
2.            老師和學生們經過小組學員的概念說明後,逐一回應並表達想法。學生們通過引導,局部說出個人的意見。
3.            由老師和工作營學員,共同針對整個舊圖書室的空間機能與新進需求進行空間關係(平面配置)的討論,擬出未來平面的基本架構。
4.            工作營學員接續在與學校老師共同定出的平面架構上,繼續分工發展整體設計概念。
由學員對學校老師和同學發表各自概念

                                          
                                                                      學校老師與學生提出回應與問題,共同討論

n           設計III:小組工作_設計草案發展
1.            工作營學員根據下午的使用者參與,確立空間功能的平面架構與幾個就有建築的細部問題,重新整合既有發想為一案,小組分工繼續發展設計。

三、發現與討論
§             參與式的落實(設計者與使用者的來回對話以確定設計方向和內容),是相當需要時間。不僅是因為雙方需要建立一定程度的信賴關係,讓使用者願意去除「術業有專攻」(我不是空間專業)的刻板印象勇於發表各種想法,同時設計者如何利用各種不同的工具幫助使用者「說」、並且聽懂使用者說出來的話語背後的真正需求,進而協助歸納、建構出雙方共同的想像是需要經驗的。當工作營的時間短短僅有不到一週的時間(實際設計僅有兩天時間),對年輕在學的設計者而言,面對不同年齡層要創造出討論氛圍不啻是困難的挑戰,也同樣考驗帶隊老師和助教。最終,參與式能夠在設計上進行到多深,時間仍然是先決的條件。
§             為了不使討論過於發散,帶隊老師採取了由學生先各自進行設計發想,再對學校使用者進行報告的作法,在壓縮的工作時間下,可以透過使用者的回饋較快凝聚出使用者關心的議題,但也可能喪失幫助使用者學習主動發想或他們各自對不同細節的差別意見。
§             小朋友是比較難針對空間直接發表意見的使用者,尤其受過設計訓練的同學,在專業用語的使用上會特別拉大和小朋友的溝通距離;另外,面對一個小比例的專業模型(以建築外觀為主),也會讓小朋友比較難進入空間情境去感受。在這種條件下,用什麼樣的方式對話很需要特別處理和引導。
§             設計者除了與使用者在共同討論的過程中,需要很好的溝通能力(也包含必要時的說服能力),在有了一個具雙方共識的基礎概念架構後,不是只繼續處理架構裡的空間細部設計,還需要有設計詮釋的能力,整合自己獨到的想法,作出能傳遞概念精神的作品。
§             如何參與一個設計,有很多方法:溝通設計、模型製作協作等。然而將使用者與設計者討論出來的概念進行設計落實,也需要時間處理,因此在有限的工作時間裡,恐怕就很難是雙方長時間的共同合作模式。怎麼安排使用者進場與設計者共同合作的時間計畫,加上合作模式的選擇,也是一項重要的課題。






2011年7月26日 星期二

產業地景組。七月十六日工作紀錄

一、活動

A:上午進行成果發表及討論

二、方法實施
上午同樣利用學校小朋友的人物主題式報告方式讓小朋友得到共鳴。

三、討論及其他
簡報中分別由小朋友上學的路徑中看見所有新的設計,包含圖書館迴廊,音樂教室及其他多功能空間,對於現場的小朋友來說這樣的說明方式可以讓小朋友很清楚新的設計是如何思考,對於所謂的參與式也做了很好的詮釋。

產業地景組。七月十五日工作紀錄

一、活動
今日主要就是以新圖書館建築空間設計、校園景觀規劃、舊建築在利用三個主題分組討論及設計


二、方法實施

三種主題的分配方式,將專業科系與非專業科系分開組合,專業科系帶非專業科系的方式,分別進行討論級參與式設計,初步討論後利用模型現場配置的方式討論空間及使用模式。
後續由同學共同討論第二天的簡報方式,及簡報順序及形式。


三、討論及其

*參與式設計的參與程度及定義?
同學對同學間的言語及對於共同參與討論的程度有一點意見,何謂參與式設計及其形式與程度是今天討論的重要課題,對於我來說參與設計在這事的活動是有趣並且意義深厚,參與式設計的對象應該是多元的,除了專業與非專業外居民小朋友老師的意見及參與都是重要的,不過如隔在中間得到答案大家都必須認真參與及記錄討論,因此過程中專業科系的同學必須承擔輔助教學的身分,活動才能順利進行即有意義。

*小學設計的方式
學員在討論中不斷強調氣派的大門,不過其實如果這樣的小學需要氣派的大門,廣達就不用做參與式工作營,因為去找會做商業空間的大建築師事務所執行案子會比較快,如果連有在地特色的小學都用這樣的空間語彙來塑造,那所謂的在地性不就失去了嗎?對於活動的解讀,應該要在認真的放下原有的經驗背景才會看的\更清楚喔!

產業地景組。七月十四日工作紀錄

一、.活動

A:上午進行分組後的討論,對於星期六報告及分組模式提出構想。
B:下午由於有小朋友參與,因此對於小朋友的閱讀習慣進行討論及觀察~
C:晚上對於圖書館設計在進一步討論及工作分配

二、方法實施
A:上午對於新的分組大家先自我介紹完後,老師希望大家先究原有的組別提出圖書館的功能及校園環境提出構想,因此大家對於圖書館便提出了一些想法,例如圖書館不應該只有看書的功能,應該結合資訊站,或是產業的訊息提供功能,另外戶外空間應該有提供表演的廣場,活動的空間,茶席的空間等。

B:瑞里國小小朋友加入討論及活動,討論後我們以主題式活動的方法,讓小朋友有參與設計的感覺,同學將從與小朋友的活動中觀察小朋友對於圖書館的期望與讀書的方式,首先先裁好模型所需要小人物的大小,讓小朋友將自己與朋友繪製於上面,並且裁剪,過程中不斷提醒小朋友這些小人會放在以後簡報的模型上,要小朋友把自己最常在學校做的是畫出來,之後教小朋友帶至下層教室的走廊上利用很多的椅子及不同形式的椅子,讓小朋友自己安排及擺設,了解小朋友的選椅子的習慣,同學從期中記錄小朋友最喜歡的模矩。最後一個活動則是由小朋友採集校園中的植栽,同樣可做為模型植栽之使用,此外小朋友在採集的過程中,也會告知學校的生活方式及習慣,同學也可從其中記錄小朋友的習慣,而提供設計方案的討論。


早上記錄的過程

三、討論及其他
從今日的活動及討論中發現幾個問題:
1.通常平地小學圖書館的空間已經有了很多的變化,學習角,小空間,圓形座椅討論區等的圖書閱讀空間,在瑞里國小的小朋友創意空間發想中幾乎很少看到,小朋友幾乎只有原有的座椅形式發想,認為只有這樣的行事才能看書及活動,所以對於下午活動的討論結論相當少,從此觀察也發現瑞里國小的小朋友對於外在知訊的接收及影響很少,對於新形式的圖書空間及雲端知訊的接收在瑞里國小是重要的,提供新的刺激是減緩成鄉差距的方法之一。
2.在合作過程中發現有同學無法靜下心來參與活動,活動中經常不見人影,嚴重影響活動進行及流程,我想這也許可以提出來討論或是魚網厚活動參與同學的篩選上有所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