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RS/廣達 嘉義瑞里國小設計工作營記錄表 7/11
組別一:自然環境
活動:基地周邊自然環境踏勘
一、課程預定操作:
1.基本資料:氣候(氣溫、濕度、風向、降雨量)、地質、地形、土壤、水文。
2.指標物種:植物、蝴蝶(蛾)、蜻蜓、蛙類、鳥類。其他的當然也記錄下來。
3.物種棲息造就的地景:植物群落地景、動物昆蟲的棲息環境......。
4.地區生態地景的歷史變遷:
(1)自然度良好的自然地景
(2)人為改造的地景:聚落空間、農林漁牧生產地(茶園、竹林、咖啡)、校園本身
5.本地區人們的自然觀:學校校長和師生、社區居民(茶、竹)、民宿業者......。
二、實際操作描述:
1. 閱讀地景
(1)從舊地名了解地方原始樣貌與生態環境:瑞里一帶為中高海拔地區,原生多為樟、楠等樹種。從舊地名九芎坪、柯仔林、幼葉林、樟樹湖等,都是植物名,可以想像這裡的原始地景。而瑞里村這邊叫做「幼葉林」,過去有很多假長葉楠;柯仔林指的是台灣赤楊樹林,屬於陽性樹種,多生在脆弱、易崩塌的地質處,所以柯仔林地區多有崩塌的地景。
(2)原始植物林造就產業,產業形成現在的地貌與生態環境:當初的原始樹林因為經濟價值而被砍伐殆盡,例如樟樹湖的樟樹帶動樟腦產業,而樟樹用完必須有新的產業支持農村經濟,而形成現在所見的竹林、茶園與檳榔園。
2.踏查圓潭自然生態園區,分工觀察紀錄、建立調查表
(1)邀請在地的生態解說老師跟我們一起踏查圓潭自然生態園區,同學們一起觀察但分工紀錄:植物根蝴蝶兩人一組(拍照+紀錄)、青蛙跟蜻蜓各一人,其餘一人做其它生物的紀錄。
(2)紀錄方法:拍照不只是拍生物本身的近照,也要將他的環境清楚拍下來,盡量高、中、低角度都要拍到
(3)不認識的植物,至少要拍七分高度、葉面、背面,盡量近拍,回去可以在網站發問或比對圖鑑。
(4)為什麼要觀察生物環境?方便我們在設計上可以模仿/複製自然。
(5)沿途講解:生物名稱以及他在生態系裡的角色、食物鏈關係、及其相關環境構成(該生物喜愛的環境條件與鄰居)
(6)由於一日所見的生物不多,踏查結束後請當地的生態觀察老師告訴我們他曾經觀察到的物種(在圖鑑上勾選)。
3.討論:如何呈現踏查的結果?
(1)建立踏查紀錄表,建檔留存。表格方面可以環境類型作為分類基礎,配合圖鑑、網路將有用的資訊紀錄下來。
(2)觀察的呈現方法必須要能感動人、吸引人
1.延伸閱讀:里山、平成狸合戰、兒時的點點滴滴、龍貓、金森光彥里山物語
2.「永續校園」不只是要做校園內的永續,更可以是個永續社區的啟動器,所以瞭解社區與自然生態、環境的關係脈絡是非常重要的,必須有具體的觀察。
3.對生態間的互生關係要有了解,例如不要認為毛毛蟲吃菜葉就是壞蟲,毛毛蟲變成蝴蝶可以授粉幫助植物繁殖,否則植物無法繁衍人也沒有食物。
4.一個自然生態園區裡面為什麼還要種景觀植物?
5.圓潭步道兩邊種了馬鞭草、杜鵑、楓香......,不合適的生長環境讓這些植物長得不好。
5.生態教育如何編輯課本?如果校園本身就是一本生態課本......
6.機會:結合「特色學校」計畫來推動永續社區,可以藉助的指標物種有蝴蝶、蜻蜓、鳥、蛙
7.訪問在地人對於崩塌的想法,她認為崩塌是因為水太多,土地吸了太多水而崩解。而茶樹、竹林地排水良好所以不易崩塌。這一點需要再深入請教專業的看法。
組別二:產業地景組
活動:
A:社區產業地景訪查。
B:社區產業地景放查資料整理。
C:日本社區經驗分享
一、方法:
第一步驟:將組別學員分成三組且分配訪查地區。
第二步驟:利用與瑞里國小小朋友的互動中得知小朋友家裡產業及活動形式。
第三步驟:利用小朋友將學員帶入家中,與家長進行產業訪查。
第四步驟:進行今日訪談分享與產業分類討論。
二、實施:
第一部分:利用大圖記錄的方式讓小朋友將自己的家指出,並且將小朋友分配到已分好訪談區域的學員,由小朋友將學員帶入家中並且由小朋友沿路介紹周圍環境與產業地景(例如茶園.甘蔗田等)。
第二部分:對家長進行訪談利用較無目標性的訪談方式去得知不同產業的生活時間,採收季節等,再進而得知產業演進史稻米>金針>檳榔>茶園。
第三部分:於教室中分享今日三區域分別訪查訊息與趣事,之後進行訪查訊息討論與12日活動訪查執行方式。
三、討論及其他:*從今日活動中發現大家對於訪查的方式及記錄方法還有些不熟悉。83
*對於活動內容分組(產業地景)與圖書館空間的相關?83
*對於活動內容的了解與執行方式還有些疑問?83
組別三:聚落與文史組
活動主題:基地環境認識與基礎訪調
社區環境踏查與地方訪談
演講:陳信甫—從日本里山保護運動思索與自然共處的環境觀
座談:校園作為文化與生態演化的基地
工作團隊與社區的相見歡一、操作概念與方法:
社區環境踏察與地方訪談
2.藉由熟悉地方的小朋友與老師,帶領工作營同學進入地方進行觀察、展開訪問。
座談:校園作為文化與生態演化的基地
1.透過生態人文之環境發展的主題演講,配合座談討論,將校園在文化與生態上所扮演的角色,留出一個想像與思考的討論空間,進而比較、省思瑞里生態與經濟的發展軌跡。
工作營隊與社區的相見歡
1.利用瑞里社區大地圖的重要標注,不僅幫助工作營同學更快了解居民眼中的瑞里,也帶領居民再一次建立對瑞里之寶的共識。
二、實作:
社區環境踏察與地方訪談1.
七個工作營同學再分成三個小組,各搭配一位學校老師與四位小朋友,分區域進行地方的普查訪調。
2. 進行環境與紀錄,除了以小朋友親身的鄰里關係進行拜訪,也隨機在路上訪談地方居民、店家等,訪談主題以個人搬遷/生活為主,輔以地方發展的背景了解。
3. 小組分享彼此的訪談過程與感想,梳理階段性的調查結果與疑問,作為下一階段訪調與觀察的基礎依據,並擬出訪調成果的目標。
座談:校園作為文化與生態演化的基地
1. 由工作營陳信甫老師進行主題演講與里山影片的分享,再帶領大家概略了解瑞里的生態資源,導引出生態地景的思考觀點。
2. 進一步帶領工作營同學從生態角度,思考瑞里所擁有的自然資源與目前環境的發展現況,促使同學與國小校長、營隊老師產生在現實環境問題與設計方法上的討論對話。
工作營隊與社區的相見歡1.
由廣達基金會正式說明本次計畫的緣由與期許。
2. 工作營陳正哲老師帶領進行社區大地圖社區之寶的活動。以不同顏色來區分四種社區資源(校園、生態、產業、人文),由社區居民發言說明、助教以便利貼與色貼紙在大地圖上進行標注工作。
3. 除了有形可標注地點的資源之外,並鼓勵列出無形資產,讓大地圖清楚呈現多元向度的社區之寶。
4. 標注過程中透過釐清人、事、物、地,引發居民彼此之間及與同學的討論。並以本次討論作為尋找社區之寶開端。
三、發現與討論:*第一次的基地訪調在出發前在心底可先整理想要了解的議題方向,然而無須區分何謂重要與不重要的問題,從廣泛的觀察、感受、和居民聊天互動來體驗環境氛圍,盡可能建立基礎性的理解,從而調整我們的發問並釐清觀點。
*在歷史面上,居民對於自身與在地歷史演進的感受多扣合著產業發展的時序,然而每個時期經濟作物的不同,在空間/地景上形成斷裂的歷史感。
除了散村的聚落型態造成居民對於生活與鄰里關係感受較淡薄,另一方面,長期缺乏對於人文歷史的關注,也使居民的地方文化認同不夠豐富,需要重新喚起地方價值的感動。
*從生活面上,在地居民普遍性的對於經濟與產業(茶產業)有較多的興趣與感受。這也同時反應在風災之後交通受阻而影響到產業運輸的問題上。
除了經濟因素,新住民、單親與隔代教養等所形成的家庭關係與兒童教育問題,也是瑞里目前普遍的社會議題。
*目前所知在瑞里推動關於人文的計畫裡,除了學校的「小小泡茶師」、「親子共讀」等,還有災後重建中心對於地方志工的培訓、新婦女成長培養計畫、以及兒童的課後輔導計畫等。顯見無論兒童或成年人在人文方面的培養都有一定的需要。
組別四:校園與教育
活動
1) 校園散步
2) 訪談:閱讀環境
3) 繪圖說故事: 小朋友看校園空間
4) 校園空間改造歷史
5) 演講及座談:陳信甫老師談里山
6) 社區相見歡
2. 方法
1) 請四位老師,個別帶兩小組同學,巡禮校園,介紹校園空間使用
2) 小朋友如何閱讀、閱讀環境相關的學習活動、親子讀書會
3) 請一個小朋友搭配一至兩位學員,指認校園空間、拍照或繪圖
4) 利用記錄影片傳達整合性的生態地景概念,帶動討論
5) 利用大比例的空照圖,促進社區居民指認地景、討論地方生活經驗及觀察
3.實施
1)五位老師偕同十七位三至五年級小學生參與,導引小組學員走踏校園,在有意義的場所停下,說空間故事,進行約一小時,意猶未盡。
2) 訪談兩位熟悉圖書室運作的老師,了解學校在閱讀推廣歷程和當下策略。
3) 學員陪同小朋友們以繪圖表達對於校園空間或圖書閱讀的看法,並且在過程中延續校園散步的相關對話。由小朋友協助將繪圖成果貼在一起,促進討論。
4) 講座及紀錄片映後,邀請校長及廣達基金會執行長加入小組討論,延續生態學習的主題,探討有關社區終生學習基地、遊藝平台等概念。
4.討論及其他
•校園中累積不少空間改造的痕跡,多和特定教學或營造事件有關。以美化、展示校園歷史為主。小孩們特別喜愛有自己參與創作的地景營造; 過往曾有不少結合自然觀察的園圃空間,但為美化綠地工程取代,可惜。
•多樣的閱讀空間和閱讀模式; 多樣的閱讀軟體促進親子及社區共讀。
•明亮、友善、吸引學生和社區民眾來訪佇留的閱讀空間
•「游於藝」不見得要需以藝文展演為主,「生態」也可以成為主題。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