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4日 星期四

產業地景組。七月十三日工作記錄

一、活動

A:上午進行分組階段簡報,將現階段的調查報告給與瑞里國小及瑞里居民。
B:甘銘源建築師進行事務所校園建設案例分享。
C:劉柏宏老師進行事務所校園建設案例分享。
D:郭老師進行圖書空間活動進行。
E:鍾永豐老師:生態危機與社區永續經營座談會。

二、方法實施
A:於簡報部分呈現學生兩天的調查,與會人員包含居民及瑞里國小老師,同時於會後討論居民及老師對於圖書空間的期望及想像。
B: 甘銘源建築師分享事務所的建築案例。包含事務所第一個校園案例花蓮西寶國小。(ppt)
C:劉柏宏老師利用簡報形式提供校園圍牆設計的新形式。
D:郭老師利用與小朋友及家長老師共同互動的形式,讓大家同呈現不同看書的形式,我們這組同時有兩位廣達基金會的夥伴參與,利用室內空間及室外空間的嘗試,挑戰不同的看書形式。

 小朋友嘗試不同形式閱讀

三、討論及其他

     晚間討論茶的產業~從生活訪談模式談論到有機生態的耕作方式去做茶產業,提出有機生態茶產業的契機,並且利用災難的提醒去提醒現場的民眾及同學應該要注意自然環境及生態環境,提出其他耕作茶產業地區的災難造成生活環境及產業環境的影響,提出在耕種茶的農地中種植樹木之想法,雖然會影響到原本茶產業的耕種樹木,不過種樹一定會提高茶葉本身的品質,當然現階段茶農不一定能夠接受這樣的想法及意見,不過當然可以慢慢的思考這樣的經營模式。(老師)
       鍾永豐老師:提出其他農民的野放茶的後製方式,提供後續的製茶方式方式學,並輔導後續型鄉方式
老師:提出太和地區茶產業的案例,經由文化創意及生態的方式進行銷,提供平台的方式約消費三千斤的茶葉,利用有機的種植聯絡人的方式建立後續的消費模式,華山的茶葉展覽讓茶與產業連結的讓消費者感動,並且同時感動華山基金會並期望於華山駐點販賣,此外提出永豐餘企業也期望與有機茶農保證消費的連結,最後回扣給茶農期望利用此模式進行有機茶的產業模式。(提出企業進駐保證收購的想法)。
瑞里國小校長:提出有機的定義問題,什麼是有機,對於消費者的疑慮對於有機的定義與茶農對於有機的定義,也許會造成消費者與茶農的互相疑慮。
老師:有機的認證有相當多的單位,有機的認證中同意大氣中不可抗拒的污染及外在因素,同樣有機認真單位有一套標準,有機農業同意有機肥料的施灑,只不過不能灑農藥。自然農法則是不灑農藥不施肥,才能算是野放及自然農法。
     甘銘源老師:對於思想上有相當大的衝擊,當然有機是對於自然環境最好的,不過於目前的資本主義想法中這樣的執行方式還是需要時間,不過大家能夠思考現在的方式會帶給自己的小孩什麼?那這樣的圖書館能夠帶給小朋友什麼能夠帶給社區什麼?
老師:提出圖書館應該提供給與社區的茶資訊及茶的知識(包含講座),應該才是對於瑞里最大的幫助。
老師:應該試試看利用不同的方式耕種茶產業進而帶動其他產業朝新的耕種模式進行。
居民:文化對於當地居民實在是接收太少,藝術家駐村後才開啟對於文化的知識,小朋友當然也帶入環保與有機的觀念,但是執行上實在有所困難,雖然大家對於有機都有思考過。
家長會長:所謂的永續農法大家都希望能夠執行,所以對於茶園管理都有一定的方式,如果沒有照顧的田地才容易在災難中出問題。如何才是有機,有機茶園在台灣是完全不可能實現,所以生態與生產還是有所不平衡,對於茶的認知應該是茶農比較清楚。生態的茶園經營模式,對於生產的平衡實在是無法執行(認知不同)
以上的對談似乎還有些認知上的問題,老師在意見提供中提出有機常業的生廠過程及其他案例,不過茶農對於經濟上的考量還是相當重視,不過我覺得在過程中老師們對於溝通上似乎有著外來者的建議形式,如果今天以茶農的角度來思考這件事情,或許必須轉變方法獵用提供有機通路的形式<透過建立行銷管道的信心才能夠對於茶農有所幫助,此外團隊中訊息接收相對於居民一定比較多,
廣度也相對豐富,不過在溝通過程中有一點點把知識變成常識的對談模式,也許會讓居民不諒解。
不過這樣對談勢必會在居民心中留下記憶,一定會對轉型的方法留下討論空間,我覺得基本上座談會就會是成功的。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