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一九九三年「淡水社區工作室」為了淡水中正路拓寬的事件,在中正老街成立工作站,主要希望藉由逐戶的訪談與充分說明各種拓寬與保存方案的空間條件,以獲知中正路居民對於老街拓寬的態度。雖然最後的統計呈現多數住戶傾向不拓寬的方案,但是最後還是在地方政治的作用下將淡水老街給拓寬了!
在那段時間中除了在會議桌上與「地方人士」討論之外,也邀請農會的媽媽組織以及街頭巷尾的小孩進行不同方式的環境意見,她們在大桌邊不善於表達意見,但是她們卻是真正關心真實的生活世界。聽聽小孩怎麼說!
<正文>
這幾年,台灣的城鎮街道無一倖免地正遭遇都市計劃道路開闢的壓力;源自於長期對於都市計劃所劃設之公共設施徵收的忽略,而形成執行的壓力,傳統舊街的生活街道正面臨快速瓦解的處境。而最令人不堪的是,粗糙的拆除所留下殘破的街道立面,往往並沒有得到適當的處理,於是我們的生活街道正被簡易的鐵皮和廉價的磁磚所覆蓋,甚至維持拆除時的殘破樣像。原本已經模糊的街道景觀,在這呈現街道特色的「背景」消失後,將更難指認每個城鎮的識別性與自明性。這時候,遠方遊子「回家」便成為一件困難的事。
對於已逐漸沒落的街道而言,道路的拓寬是能夠滿足街道二旁店家對於街道發展的期待;一般認為道路的拓寬,將因交通的方便而帶動沒落的商機。但是在一些已拓寬的街道上所看到的轉變卻是令人不堪的,因為施工的延誤造成「流市」,甚至「散市」;或是欠缺對於未來空間使用的想像,於是道路拓寬之後成為路邊停車場,或是被攤販所佔據。商業沒發展起來,反而在拓寬道路的同時也將經過時間所形成的街道生活模式給一併切除了;甚至有些可以作為街道再發展之重要資源條件的歷史文化空間也都一去不復還。
一九九三年,淡水社區工作室在淡水舊街推動造街工作。舊街拓寬與否的爭議一直懸盪著,檯面上「怎樣才能夠振興街區店家的生意?」是商討與論辯舊街拆除與保存的共同關注。但是,在爭議的檯面下,店家關心的是道路拓寬後可以蓋多少樓地板(面對實施容積率的壓力),而工作室所推動的是歷史街道作為觀光發展的可能性。其所牽動的是空間想像力的動員,以作為建構都市發展遠景的動力;同時揭露了長期塑造地方空間的權力運作關係。
「找尋兒童的遊戲空間!」活動提供了另一個空間想像的視野,將眼光從產業的發展轉移到生活的環境品質以及兒童的生活世界。活動是在暑假進行,我們從河岸出發,讓小孩子帶我們去他們平時玩耍的地方。隨著小孩的足跡,穿梭於淡水蜿蜒的小徑,許多早已退居的街角空間,頓時活潑起來,小孩以慣常的活動來對我們描述對此空間的熟悉。這是「放煙火的地方」、「捉迷藏的地方」、「被拆去的街角公園曾是遊戲的地方,被計劃道路拓寬的巷弄,是騎腳踏車的路線」…
他們更善於用自己的身體經驗與想像力,將坡地的階梯化成為遊戲的場地,上上下下的玩著捉迷藏;以「命名」的方式來交代與玩伴所共享的經驗,廢棄的防空洞成為「秘密基地」、閒置的達觀樓是為「鬼屋」、重建街上的巨石在他們的世界中成為外太空來的「隕石」。用簡便的方式,進一步改變了真實空間的狀態以具體呈現他們的想像,樹上的小屋與鞦韆架。同時,在年復一年的街巷遊戲空間中向大自然學習,知道了河水的潮汐、水中生態,水鳥、水筆子、招潮蟹、彈塗魚…
在過程中,試著給其「立可拍」相機,透過他們的眼光來記錄這些熟悉的地方。回來之後,引導小孩將其遊戲空間記錄在地圖上,並且將照片貼於其旁,加上說明文字,表達意見。小朋友指著一張照片說,「這是重建街上的老雜貨店,是我最喜歡的地方;好像一個寶庫一樣,每一次都可以像尋寶一樣地亂翻亂找,常常有一些新的發現。我就不喜歡『seven-eleven』,每次待久一點,便有被監視的感覺,好像我是沒帶錢一樣。」
在之後所舉辦的巷道兒童嵌畫活動中,舊街上鐘錶行的老板幫其已隨父母遷居他地的孫子報名參加,孫子的作品是以「時鐘」作為他對淡水的印象。一般而言,我們會覺得去表達淡水具有特色的形象是重要的;但是這件作品動人之處,在於藉由作品表達了對於祖父在舊街上開店的記憶,對淡水的情其實是維繫在與祖父的感情中,附著於土地的空間意義因此而彰顯。
隨著兒童的足跡前進,我們又點點滴滴地找回空間想像力;讓我們更確定的是,都市建設所關心的不應只是產業發展的商業利益;還必須關注於生活世界中的諸多真實感受,與容納公共空間中的集體經驗。兒童世界的被忽略與失去,揭露的是受制於政治與經濟的強勢作用以及不斷「私有化」社會心態下的空間策略。這也正是當前的空間規劃設計的挑戰所在,是需要一個漫長的發現過程,使能在一連串扭曲與變形的經驗世界中,找到生活世界中的真實力量;而這些力量又將如何滋生與串聯以對抗勢將輾壓過來的巨輪。因此規劃設計工作的展開策略必須自覺地轉變,讓我們從空中鳥瞰降回到地面上,行走其中。
順著兒童對於空間的訴說,提醒:規劃設計的任務是在於從現實出發的空間想像能力的培養與發動(不同於面對空無的想像);因此,規劃設計的「方法」不再只是技術或是知識的問題,有關環境的態度與期望將是引導我們從事規劃設計的關鍵所在。我們所要的不是一套固定的、經過操練的方法或是各種為了解決問題所引用之社會科學的相關知識,而是一個開放的心與態度,能夠在規劃設計的現場,看見真實的生活面貌;坐下來與使用者一起,理解困難的所在,發展解決的可能性,引導想像。也就是說,規劃設計者必須用心思考,我們所期望的是怎樣的生活?這一波的道路開闢所形成的新的城鎮風貌所呈現的會是怎樣的生活方式?因此,規劃設計應如何做?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