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6日 星期二

[狸貓老師的瑞里觀察日記]。04 - 瑞里‧環紋蝶

文。圖/陳信甫

七月下旬瑞里工作營時,在圓潭溪步道兩度欣賞到環紋蝶的美姿。他從步道旁的竹林裏悠悠慢漫地飛舞而出,大大的翅膀、緩緩的拍動,與同是大型蝶類的鳳蝶們多了份安閒與定靜。身體到翅膀是黃色至暗褐色系列的色彩組合,在綠色竹林的背景裏顯得特別突出。第二度見面,則是當地王老師引領我們到家中喝茶,他特地將腐爛的水果丟置在樹下,引來了喜好吸食果汁的昆蟲們上門享用,環紋蝶自不例外。成蝶喜好腐果與樹液,幼蟲時期則喜好啃食桂竹、孟宗竹等竹類及黃藤的葉片。


欣賞到美麗的環紋蝶,該怎麼評價瑞里的生態環境呢?「生態很好」必然是其中一種直接的反應。放眼望去,瑞里廣大的綠幕確實能夠讓人產生這樣的陶醉。但諾亞花園的作者莎拉‧史坦因探索美國新英格蘭區早期移民為農耕而砍伐原始山林,之後因地力衰退轉向西進,廢耕的土地最後卻成為都市住民嚮往的郊區住宅,她檢視地區現存的綠色草原、路邊的灌木叢、及廣大的次生林竟充斥外來種時,認為「那只是假扮自然的面具,一旦你有辨認的能力,便能揭開它駭人的、空白的真面目」。有利於環紋蝶生長的背景是瑞里地區三百年來社會與經濟發展過程帶來的竹林大擴張,環紋蝶是這個過程及結果的受益者。林相變單純了,有利於喜好竹林此一生態系統的上層消費者,但原來此地也許至少有五、六百種以上原生植物能供養更多的物種呢!

[狸貓老師的瑞里觀察日記]。03-在鄉土中展現生命的幼葉楠

文,圖/陳信甫

翻開1904年的台灣堡圖,瑞里幾個主要人口群居的聚落地名皆是來自土生的植物。幼葉林是其中人口最多者,也是現今瑞里民宿與商店群集的中心,而幼葉楠即是三百年前幼葉林開發前極具代表性的小葉形闊葉樹種(植物學家則稱之為菲律賓楠)。在當地工作前幾天,原以為在聚落可及之地是看不到幼葉楠了,但熱心的在地朋友啟源兄在營隊結束前一天晚上十點鐘特意開車帶我去尋訪聚落中留存極少數的楠木。隔天清晨我提早出門去拍攝,當我從曙光中看到幼葉楠矗立田園中央時(現種植甘蔗),我的心中是異常激昂的,這是此戶人家先祖來此拓墾而後特意留存並相傳五代的原始樹木。是感念大自然的恩賜故傳教後代不忘本嗎?還是當地人對於移民新故鄉滋生的認同感呢?時間不夠,我無法細細察問,但我心中浮現著環境倫理學之父羅斯頓的名言:「環境倫理的前提,在於對鄉土的認同感,因為我們要在自己的鄉土展現生命。」原以為連日來我的所思所為或許與在地朋友的思維有所不同,然而眼前的這一幕頓時令我了然:即使我們的出發點有所不同,然而我們之間對土地的情感竟有超越時空的契合!

佇立田中央世傳五代的幼葉楠


*2011瑞里國小圖書館參與式設計工作營7/10~16

[狸貓老師的瑞里觀察日記]。02-雲霧山林的傾訴

文,圖/陳信甫
工作營期間,事前徵詢了民宿主人當地自然度較好的即圓潭溪步道與瑞太古道,預先探訪之後,最終我們選擇了前者來觀察並記錄當地原生植物種類。其實當地較為熟悉地區生態的朋友都認為瑞里已經沒有一條植物相比較好的步道了,甚至是連一小小塊的區域都不存在了;人力所能及的地方,全部都是農作物了,人力不能及之處,竹林也大肆自我擴張了。瑞里尚有螢火蟲,所以我們直覺「生態豐富」?得知現有螢火蟲之地其實是歷來人們開墾所不能及的險域惡地之後,疑問又上心頭:這或許將是瑞里地區最後一批的自然資產了?所以該認為尚有螢火蟲是一種現況的喜訊還是一種未來的警示呢?熟悉阿里山區的先進告知:「不只瑞里,整個大阿里山區都是如此,只有幾個險地、保安林或鄒族部落過去的禁地,生態才相對豐富。大阿里山區幾乎被柳杉、竹林、茶與檳榔等四類植物所佔領,所剩無幾的是極為破碎的次生林」。從以上看來,大環境的生物多樣性低這點對於目前已轉作或者未來想轉作有機栽培者來說是個大麻煩,因為無農藥的栽培需要一個較為健康的生態系來支持。(待續)


有關瑞里地區植物觀察紀錄請另詳我們張貼在自然攝影中心的主題: 
走尋嘉義縣瑞里地區的鄉土植物  http://nc.kl.edu.tw/bbs/showthread.php?t=41669


*2011瑞里國小圖書館參與式設計工作營7/10~16

[狸貓老師的瑞里觀察日記]。01-人文與自然地景的閱讀

 文,圖/ 陳信甫
工作營暫告一個段落,回想在一千公尺的中海拔山區,每日醒來對面而視的即是滿山遍野的「綠」,對常年蝸居都市的人們來說,山林的「綠」無非是一種舒解疲憊身心的嚮往吧。但是對於經常留連山林野地與野生朋友交往的我來說,「綠」總是應該蘊涵著更為豐富的生命與深刻的情感。「綠」不應只是一種怡「人」的風景,而是地球上萬物相依相存的「生命景觀(The Living Landscape) 」(Steiner,Frederick)。


螢火蟲的觀賞(觀光)活動是瑞里吸引外來遊客的重要資源,因此「生態豐富」是在地朋友們的自我認知。然而,從事前蒐集文獻的過程及透過歷史地圖與現況航照圖的比對閱讀,我的心中是存有疑問的。工作營的前一日提前到達,先與民宿主人攀談,之後踏尋兩條當地人認為自然度最好的兩條步道。疑問引發探索的興趣,但暫時未有定見,在此先呈現一些聚落大尺度的現況圖片,企圖從(人類)產業及(人類)社會的發展及歷來向自然抗衡從而織就的地景現況中來閱讀本地三百年來人與自然的關係。地景的閱讀回答了我們「瑞里如何而來」的疑問,然而我們更關心的是「瑞里要往何處去?」這樣的大哉問不僅執著的盤旋在我們的心中,座談會時若干在地朋友也娓娓道出相似的感傷與迷惘。目前尚沒有方向,那麼未來呢?(待續)



*2011瑞里國小圖書館參與式設計工作營7/10~16

2011年8月9日 星期二

校園與教育組。七月十五日工作記錄


一、活動


1)進入工作營第二階段發展空間設計
2)檢討空間使用需求
3)發展設計準則
4) 發展閱讀空間模矩
5) 發展空間設計構想


二、方法



1)   重新編組、基地和空間需求再定義:
打散原有分組,三組發展空間設計、一組發展生態觀點的校園規劃。
由第一階段的討論進一步界定空間計畫的基本設定
2)   大桌討論共同檢討空間使用需求
以立貼腦力激盪,分享幾天來聽到、感知的空間使用想像,變成「文字雲」。
小學生(四年級)參與討論廚房、洗餐盤空間使用
     3)大桌討論校園空間配置

     4)小學生(五年級)參與發展閱讀空間模矩

     5)小組利用1/20模型討論設計


三、實施



1)新的基地範圍:

2)空間使用需求檢討:
                      討論電腦教室空間關係
                      探討「地標」存在的意義和可能性
                      討論廚房及洗餐桶等生活空間

3)校長及三位老師參與討論

4)同時,兩位五年級小朋友參與模型製作,利用預先準備好的「閱讀姿態」照片,模擬閱讀情境,在1/20的空間模矩上嘗試不同情境空間,輔以拍照記錄。操作過程亦促進更多關於圖書館使用的討論。

5) 家長及小學生(三年級)夜訪模型,詢問模型如何製作、表現等等。

四、討論及其他

1)新的基地範圍:
•擴大基地範圍:建築師、教師群和校長討論後確認可以擴大基地範圍,不受限於增建於現有圖書室二樓的設定。

•承上,原圖書室則修建利用為音樂教室、電腦教室,校長室的位置可一併檢討。

2)空間使用需求檢討:
•有關電腦教室,同學們認為現有空間過於封閉、使用僵化,不能提供小組討論空間,也不利課程進行時的課堂互動。遂建議調整座位排列形式。
•增設多功能室相鄰於音樂教室,以彈性隔間以利音樂教室的使用延伸,必要時可容納更大型的音樂集會活動。
•廚房就是教室:廚房是生活教育發生的重要場所,不應設定為小朋友禁止接近的地方,可思考如何打開廚房、相鄰的洗滌餐桶空間,並且減少廚餘暫放時引起的厭惡感,改善洗滌清潔空間的排水通風,讓生活教育的發生更舒適活潑。
•搬移廚房與現有各年級教室並列,促進搬運動線流暢。

3)校長及三位老師參與討論:
•校長表達地方茶產業的方向調整或永續發展,可能會超出學校的責任和能力範圍。
•校園中既有景觀植物如龍柏的移植,必須考慮地方居民的記憶和認同。
•營隊學員在多名師生參與時,相對小組內部討論較為沉默,值得注意。

4) 小朋友們參與製作模型:
•小朋友們的能力超乎預期,對於閱讀空間營造有具體想法,他們喜歡地板上有高差的閱讀空間,也喜歡閱讀時能有景觀環繞,明亮的採光。
•小朋友們會以自己參與圖書館小志工的經驗來想像圖書館的使用。